广东海洋大学学报
主办单位:0.623
国际刊号:1673-9159
国内刊号:44-1635/N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0749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概况

  论文导读:在科技发展、人口膨胀、资源短缺的今天,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。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、人民生活所需的食品及工业原料消耗,都要求我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。

  关键词:中国,海洋生物资源,利用

  海洋也称“蓝色国土”,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。在科技发展、人口膨胀、资源短缺的今天,人类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。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、人民生活所需的食品及工业原料消耗,都要求我们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。

  1.前言1.1海洋生物资源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。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,其中包括微生物、低等和高等植物、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[2] 。

  1.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简介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,现已记录的物种20278 种,隶属44 门[3]。海域渔场面积广阔,最大持续渔获量和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分别约为4.7×109 kg/年和3.0×109 kg/年 [5]。海洋生物资源能提供多种用途,在食品、医疗、化工等方面服务人类。论文参考。我国人口众多,自然资源、工业原料短缺,耕地不足,使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。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以弥补陆上资源的不足。因此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,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。

  2.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我国重视发展海洋渔业研究与水产生产。下图显示了我国1993—2004年海洋水产品总产值。

  图1 1993—2004年中国海洋水产品总产值

  注:数据来源:中国海洋年鉴

  从图1可以看出,近年来,随着经济发展,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发展迅速,海洋水产品总产值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,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食品和工业原料。

  2.1捕捞生产状况我国自1985年起实行各种资源繁殖保护措施,海洋渔业生产显著增长。海洋捕捞产量从1989年的503.6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1496.7万吨。自1998年来,海洋捕捞产量呈下降趋势,直到2003年才开始回升,于2004年达到1638.2万吨。具体原因有:由于开发利用过度,近海资源遭严重破坏,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、低营养级的底层鱼中重要传统种如大黄鱼等的产量下降 [6]。

  2.2海水养殖状况近年来,我国将海洋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目标放在养殖业发展上,因而海水养殖产发展极快。1989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57.6万吨,而2004年达到1316.7万吨。但是,产品以贝类为主,高产值的鱼类很少,虾蟹类总量不多 [6]。

  3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.1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上,我国涉海立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[11]。如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只单纯地规定了防止几大类海洋污染,对如何防止非污染性人为活动(如旅游业、房地产业)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没有规定[4]。在执法上,由于现有的海洋法规未形成系统配套的海洋法律制度,贯彻实施难度大。有些法规缺乏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和具体技术规定,可操作性较差。

  3.2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总体规划及管理主体间的协调。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管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,且政出多门、互不协调,影响海洋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,综合效益低下[9]。

  3.3技术水平低目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基本上还是粗放型,高附加值产品少。主要表现在:1、海水养殖粗放、分散,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差,海洋水产品加工能力不足;2、科技人才匮乏,创新能力严重不足。3、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[8]。

  4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建议1、加强依法治海,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。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渔业捕捞、养殖、环保等地方性法规,改变目前一些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的现象,使立法活动与时俱进。论文参考。论文参考。同时,要加快我国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的接轨[8]。

  2、持续修订海洋开发的总体规划,协调、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[8]。此外,可以有效利用市场进行管理,如实行排污许可证可公平有偿转让,用市场手段迫使各企业将环境污染作为生产成本之一,重视解决污染问题[10]。

  3、全面贯彻“科技兴海”战略,利用先进技术手段,不断完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等,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、准确、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[12]。同时,全面提升海洋人力资源素养培养海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[9]。最后,积极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,促使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[8]。

  参考文献[1]吴宝铃,李永琪。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[J]. 自然资源学报,1987,2(4):369—377.

  [2]王斌。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[J].生物多样性。1997,5(2):347—350.

  [3]罗瑞新,林炜。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[J].广东教育学院学报,2005,25 (5):88—93.

  [4]孙吉亭。论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与意义[J].海洋开发与管理,2000,17 (4):28—31.

  [5]刘瑞玉。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[J].科技导报,2004,11:28—31.

  [6]程家骅,姜亚洲。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[J].中国水产科学,2010,17(3):610—617.

  [7]王月霄,张素娟,张海燕,穆仲义。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[J].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,2001,17(4):11—14.

  [8]孙悦民。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[J]. 海洋信息,2009,(3):20—23.

  [9]王世平,谢钦铭。厦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[J]. 安徽农业科学,2009,37(27):13178—13180.

  [10] 贾宇。健全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刍议[J].海洋开发与管理, 1998,15(1) :64—68.

  [11]王立彭,张斌。浅析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[J]. 中国水运,2008,8(3):186—188.

  [12]杨金森,刘容子。海岸带管理指南[M].海洋出版社,1999.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广东海洋大学学报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广东海洋大学学报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